当前位置:聚男网 > 资讯 > 历史 >

顾宝昌到底是谁?揭秘为何要提出将低端人口清理出去?

来源:未知时间:2017-11-24 11:04责编:lhb
导读: 刚来上海的时候,住地下室。前二天住的还是单间,70元/日。随后就改成8人间,15元/日。同舍的大都是海员,来上海找机会。还好没有去北京,被列为低端人口,拎着行李漂在漆黑寒冷

刚来上海的时候,住地下室。前二天住的还是单间,70元/日。随后就改成8人间,15元/日。同舍的大都是海员,来上海找机会。还好没有去北京,被列为低端人口,拎着行李漂在漆黑寒冷的雪夜里。顾宝昌到底是谁?揭秘为何要提出将低端人口清理出去?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下吧!

顾宝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为第一位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奖学金出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1986年为第一位回国工作的人口学博士;1988年为第一位受聘担任联合国人口基金长期顾问的中国专家;1998年为第一位受聘担任纽约人口理事会的高级研究职务的中国人口学家。1992年获得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得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学会多次奖励。

顾宝昌提出将低端人口清理出去: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连汽车都少见。村边的黄土路上,偶有车辆风驰而过,我们一堆屁孩就追着车跑,从来没有问过汽油那种特别的臭味,觉得这味道简直是太好闻太TM特别了。村子里见过世面的老人,口上总是念叨一句话:宁为城里一条狗,不做乡下一个人,说,你们都不知道呢,城里的一条野狗,吃的都比我们乡下人好着呢!十多岁时,我进城看望在那里打工的父母。父亲在建筑公司当会计,母亲帮着做些洗衣做饭的杂活儿。高楼大厦都是乡下人盖的,可是南京人很像上海那边的小市民,特别瞧不起乡下人。城里生活是好,但似乎又不属于我们乡下人。

1991年我一个人远赴北京求学。开学后去校医院查体,小护士嫌我笨手笨脚的,怒气冲冲地质问我:你这么笨,怎么考上北大的?一时间,乡下人一肚子的自卑感,瞬间全部挤到了嗓子眼,我涨红了脸。是啊,我这样一个乡巴佬,怎么才能在城里待下去呢?工作后,去过各种各样的城市,大大小小的,国内国外的,我都免不了好奇,总喜欢在一个城市跑上几圈,和当地的人聊聊天什么的。后来有幸接触到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的作品,对于“城市是什么”这样的话题开始发生了兴趣。按照我的理解,城市的本质概念至少包括了三个部分。

首先,城市必须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居所。城市为人而建造,方便人们的群居生活,因此城市的兴衰变迁总是和人口的流动变迁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任何一所城市都不是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而特别存在,王朝会有兴衰,家族会有起落,个人有生死。一个伟大的城市,总是对外来者张开臂膀,持欢迎开放态度,不论他(她)是常住者,短期打工还是一个观光客。这样的城市,才能被赋予了活力,就像朱熹所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处心积虑排斥外来者的城市,只能蜕化为一潭死水。

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包容精神,是为城邦居民提供了平等融入公共生活的一种前提和可能的话,那么城市的第二个特质,必须是为它的住户提供了某种谋生的机会。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的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中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他说“茫茫人海,最易藏身”,苏东坡也说:万人如海一身藏。城市的博大和包容,提供了一种身份自由,可以逃避村庄式样的监视和惩罚,这还是一个先决条件,接下来的,就是每一个市民必须在和他人的协作和自由交换市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生计(养家糊口)。

铁匠、木匠、竹编匠、军人、拉洋车的……城市里如此复杂的社会分工,才实现了张择端笔下的喧闹而充满生气的《清明上河图》图景。帝都里必须有皇帝,也一样不可缺少引车卖浆的小民。社会分工不仅为个人谋生实现可能,更重要的,依托不同的才能发挥,社会分工帮助每一个个体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一个和谐乌托邦的社会雏形。

城市本质的第三点就是合目的性的生活方式。鲁迅说,一要生存,二要发展。郁达夫不仅热爱北平的古都之秋景色,应该更喜欢这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文人雅士和兼蓄并包的文化气象。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城市,不仅仅包括它的天气景物和风土,还有它的种种色香味记忆和种种有趣的人物。大体上来说,物以类聚,你是因为更喜欢那里的人,才会选择和他们共处一城。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词,它也折射出人们对于城市中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们选择城市,很大程度上就像豪猪一样,是希望享有一种自由但又不会“刺伤对方”的群居生活,享受一种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一种充满人类之爱的生活。从这三点来看,仅仅把帝都的“低端人口”强行驱离出去,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城市生活。人群的划分,如果只是其按照拥有的货币数量来进行,那只是一种人口统计学上的方法——对于城市二样,所谓的高端人口和低端人口一样重要。按照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如果没有这些提供各种服务从卖菜到保姆服务的“低端人口”,城市早就解体了——如果一座城市只是挤满了各种坐而论道高谈阔论的官老爷们,这个城市过不了几年就会化为荒芜。

解决中国大城市病的根本办法,还是提高乡村生活的质量,尤其是城镇和中小城市的生活质量。人口驱离不是好办法。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东京,政府想尽了一切办法想将城市人口疏解出去,然而几十年下来,东京的人口只增不减。这就是大城市的磁铁效应。自由的身份,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薪水,以及更加多姿多彩的休闲文化生活和各种有趣的人们,源源不断吸引着外面的人挤进来。

    精彩文章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