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第一期影向标,我们吸纳了15位新作者加盟,既有影评人、电影从业人员,也有高校教师、在读学子,他们分别是:
韩梦想:高校教师,香港电影爱好者。
路西法尔:文艺学博士。
吴泽源:电影学硕士,电影杂志编辑,写作者。
把噗:影评人。
亵渎电影:电影从业人员,微信公众号「亵渎叔推荐」运营者。
陆支羽: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鲸鱼放映室」联合创始人,著有电影随笔集《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李多钰:编剧,独立影评人,知名媒体人,曾任时光网总编辑、新京报副总编辑等职。
今天上午,马苏本人在律师陪同下现身海淀法院,针对黄毅清提起刑事自诉。 据悉,黄奕前夫黄毅清自李小璐夜宿风波后在微博爆料,称马苏不止与PGONE、魏大勋有过亲密关系,还曾与张继科一起“做头发”,并直呼马苏为“圈内老鸨”。
马苏对黄毅清提起刑事诉讼可跟我们常见的起诉、侵权的什么不同,诽谤罪一旦成立,黄毅清或将最高面临三年有期徒刑。看来马苏决定正面死磕,而黄毅清这个明显到处蹭热度的戏精,怕是来不及洗白就要重新被捶了。李东然:前《三联生活周刊》电影记者,专栏撰稿人。
Tyra:前时光网总编辑,电影从业者,「有我传媒」合伙人。
时代映画社:媒体人,公众号「奇遇电影」联合创始人。
杜庆春: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电影监制、制片人和编剧。
黄小米:影评人。
范范:影评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研究博士在读。
闵思嘉:影评人。
范克里夫大尉:自由撰稿人。
贾选凝:影评人,香港资深媒体人。台湾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腾讯大家」签约作者。
《尼斯·疯狂的心》
6.9分
1. U兔:8分
电影书籍译者,电影活动企划。
当本尊出现时还是情不自禁感动了。影片比想象得好。拍摄非常有数,开始手持镜头的晃动很好地表现了医院面临状况、主角心理的不安,用镜头语言引发观众的生理呼应;之后进入平缓的艺术治疗期,镜头也随之稳定、平和,色调也温暖起来,而杀狗时又进入晃动……很好地用镜头语言叙事。人物塑造也让人印象深刻,故事讲得波澜不惊,削弱一些刻意的戏剧冲突,非常舒适。
2. 陆支羽:8分
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鲸鱼放映室」联合创始人,著有电影随笔集《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他说,「我不是疯子,我只是被疯狂抓住了。」影片中这句台词如此戳中我,以至于让我再次深思马莉导演在《囚》中抛给我们的那个命题:世人哪个不是精神病呢?抛开东京电影节两项大奖的光环,我只是纯粹动容于每个角色倾注灵魂的表演,恰与那些色彩斑斓的画作相得益彰。要说有什么不足,还是剧作上太过单薄,没有真正慑人心魄的时刻。
3. 胤祥:7分
电影学者。
女演员的表演的确富有统治力,精神病人们的群像虽说套路但也算有细致观察。剧作上用性别政治话语去取代实际上必然存在的学术争论(塑造一个被一群白男人无视和打压的伟光正女性),不免过于取巧;而潜意识和艺术之关系的引入又冲淡了精神病院可能带来的其它话题。结尾的真实影像很有力。
4. 闵思嘉:7分
影评人。
精神病治疗历史上的某个片段,因为戏剧化叙事和尼斯的治疗方法而具备了感人的力量。贴近病人身体和画作的镜头以身体力量与影像产生对话、传达痛苦。艺术、爱与疯狂编织出的有关救赎的主题,亦提供了重新看待、定义「精神分裂」的视角。正如片中那句台词,「人们决定什么是垃圾」。
5. 徐元:7分
电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现为《人间电影》制作人及「枪稿」公众号主笔。
非常标准的欧洲文艺片,题材、结构、镜头、剪辑、情绪都是获奖片模范生。问题就在于太纯熟太规矩了,尤其缺了「巴西」这片独特的土地该有的粗野质感,以至于总的来说还是那种《读者文摘》暖心感人的调调。
6. 时代映画社:7分
媒体人,公众号「奇遇电影」联合创始人。
题材本身够硬,难得几乎每个病号的演员都很精彩。惜乎剧本四平八稳、平铺直叙,若不是台词、摄影的加分,会沦为电视片水平。最后剧中人物原型出场,短短几分钟魅力之出彩,让「表演」顿时相形见绌。
7. 西帕克:6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有趣的地方在于将艺术和才华与人的潜意识挂钩,但其实并没有深入,非常遗憾。
8. 把噗:5分
影评人。
相当工整、模式化的传记片。我们给予它赞誉,无非是因为电影自身的题材(精神病人-艺术)和影片中尼斯医生的人格,而不是电影使用的技法或演员做出的精彩演绎。电影所讲述的事件(反对电击,一场「革命」)也为影片最后的成功添砖加瓦,但这都是电影之外的东西了。
最后的真人出镜其实很没必要,除了显示出电影的虚假性,还能有什么作用呢?就像《亲爱的》最后,真实的人物一出来,感动的瞬间来袭只会让观众觉得自己已经被狠狠骗走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