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聚男网 > 人物 > 男星男模 >

六小龄童出新书《行者》: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

来源:聚男网时间:2016-06-06 17:53责编:chaoduo
导读: 与六小龄童握了手,寒暄几句坐下。原名章金莱的他面容清癯、白皙,眉粗且淡,鼻挺。虽然已经57岁,但和印象中披着一身猴毛的六小龄童很不同,唯有看他眼睛才觉得亲切。

六小龄童出新书《行者》: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

  2016年4月3日,演员六小龄童(章金莱)表演戏曲《大圣归来》。 东方IC 资料图

  与六小龄童握了手,寒暄几句坐下。原名章金莱的他面容清癯、白皙,眉粗且淡,鼻挺。虽然已经57岁,但他头发乌黑,向后梳得溜光水滑。笑的时候,脸上折起皱纹。和印象中披着一身猴毛的六小龄童很不同,唯有看他眼睛才觉得亲切。

六小龄童出新书《行者》: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

六小龄童新书《行者》。

  6月2日,六小龄童携新书《行者》与北京101中学的学生见面,在演讲之前,他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

六小龄童出新书《行者》: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

  1983年夏天,六小龄童在贵州黄果树瀑布拍摄“猴王问世”时的留影。六小龄童说:“站在景色宜人的花果山水帘洞前,我一幅踌躇满志的表情,其实,拍戏时差点把性命丢在这里。”

  “你的缺陷,都有可能变成优点”

  “我父亲曾说过,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微电影《猴王世家》的开篇中,六小龄童说。

  六小龄童23岁时,父亲章宗义带着他参加了《西游记》的试镜,在父亲用嘴“敲”出的锣鼓点中,六小龄童成功演了一折《三借芭蕉扇》。从小苦练戏剧功夫,又有父亲和哥哥的言传身教。猴戏,他演得如鱼得水。但是当《西游记》的导演杨洁让他在没有锣鼓伴奏的情况下随意表演一个小品,六小龄童则有些为难,他勉强表演了一个“猴子偷桃”,因为紧张,他把桃子比划成西瓜那么大。当时最困扰六小龄童的就是如何将程式化的戏曲表演向生活化的影视表演转变。

六小龄童出新书《行者》: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

  “高中时期的我非常执拗,对于未来之路的设想只有一条——演戏。只要让我演戏,宁愿放弃‘铁饭碗’,放弃上海户口;不论是绍剧、越剧还是昆剧,只要让演戏,绝不挑拣。”——照片注释

  在专访中,六小龄童自豪地说道:“如果没有经过传统戏剧的训练,想要超越我塑造的孙悟空,那是没有可能的。”经过他的摸索与消化,34年前困扰他的问题已经成为他成功塑造孙悟空这个角色的一个把手。

  披上一身猴毛,唯一可以使用的“传神”工具就是眼睛。专访中,六小龄童戴着眼镜,但是丝毫掩藏不住后面那双眼睛的光芒。他说起练习火眼金睛的秘方:“我经常爬到山坡或者屋顶上去看日出。即便是眼睛被强光刺得酸痛、流泪,我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太阳。我也会远望天上的飞鸟,看着它们飘忽地来去,一直盯着它们变成小黑点为止。”在拍摄现场,同事们都避开聚光灯的时候,六小龄童将眼睛追逐着聚光灯,一动不动地盯,直到流出泪水,因为流泪以后眼睛就会显得灵活有神。

  “你的缺陷,都有可能变成你的优点。”采访中,六小龄童说,他原本400度的近视加上200度的散光,摘掉眼镜,眼神空洞无物,可是经过一番苦练,他终于练得一双火眼金睛。

六小龄童出新书《行者》: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

  六小龄童在拍摄《西游记》时的留影。照片注释为:“西天取经之路,怎一个‘累’字了得?人声嘈杂中,靠着山崖也能即刻入睡。没贴猴脸之前是我最幸福的时候,估计此时‘八戒’正在化妆师那里‘上刑’呢。”

  “我是一个非常正统的人”

  六小龄童毫不讳言他是一个非常正统的人。

  他不止一次在媒体面前表现出对于《西游记》改编剧随意添加孙悟空爱情戏的不满,他也将“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挂在嘴边。六小龄童认为改编的底线是要合情合理,不能改变吴承恩创作的初衷,“《西游记》讲的是师徒五人积极拼搏去完成一个信念,他要想写爱情戏早就写了,他没写,咱们就不要罔测了”。

  他谈到82版《西游记》:“我们的《西游记》首先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作品,我们的故事也不是完全按照《西游记》去叙述的。比如‘女儿国’那一集,书里其实没有很多卿卿我我、相亲相爱的故事。但是杨洁导演的剧本写得很细,她从女儿国国王的角度来想象:‘如果我能跟圣僧生活在一起,这么一个年轻俊美的高僧留在我的国家该多好,这是很美好的爱情故事。’唐僧这个人物写出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女儿国王招待他的时候,他也看到这是一个非常貌美的女子,心里非常忐忑。女儿国国王敬酒的时候,他额头上都是汗,嘴里念叨着阿弥陀佛。后来女儿国国王送行,在唐僧身后喊了一声:‘御帝哥哥’,唐僧有个细节就是他拉了一下马,但是没敢回头。我们开玩笑说如果回头,他就走不成了,他一拍马屁股、一拉缰绳就走了。这个就是戏写出戏,你如果说他俩有一夜情了,那就是乱改了。”

  有网友认为,82版《西游记》将宗教色彩弱化、将故事庸俗化。专访中六小龄童回应:“其实讲好故事就可以了,要考虑影视作品的普及性和大众的接受度,如果一味在宗教上说教,那就没人看了。还有就是《西游记》是一个三教合一的作品,通过故事可以传达很多普世的道理,这些道理,无论在哪一个教派都可受用。”

六小龄童出新书《行者》: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

  六小龄童虽然已经57岁,但头发乌黑,向后梳得溜光水滑。

  “看似失去,其实得到了更多”

  2016年春节,恰逢猴年,加之年初《猴王世家》的酝酿,观众纷纷呼吁六小龄童上春晚。但观众没能见到“大圣”的踪影。

  “其实不上比上好。”六小龄童告诉澎湃新闻,“我上春晚,大家只是看到一个节目,但是不上春晚,我却看到了观众对我的爱。我本来是央视的员工,春晚是随叫随到的。每个导演的思路是不同的。我没有上春晚,但是我到了美国时代广场,和全世界的观众拜年,所以看似失去,其实得到了更多。”

  六小龄童在猴年没闲着。他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宣传和美国合作的《敢问路在何方》,现在在积极推动剧本。我主演美猴王孙悟空,也是这个戏的艺术顾问。《敢问路在何方》目前定的是三部,主要还是剧本问题,写了很多稿,《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通天河》,都没有达到完全满意开机的程度。新书在积极推动出版,然后讲座也在做。”

六小龄童出新书《行者》: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

六小龄童在新书发布会上表演了一段猴戏。

  被推上神坛的凡人

  采访中,六小龄童频频说起他曾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去麻省理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谈他是诸多个功勋显赫的“华人第一次”。他微博中展示了他的尼泊尔与印度之旅,同时也转发了不少充满了对他溢美之词的微博。他似乎从不曾收敛起自己的光辉事迹,也因而引来不少人的质疑。

  六小龄童23岁拍《西游记》,29岁成名,他在孙悟空的皮毛之下,享受着这个角色给他的荣耀,也必然要面对出名带给他的负担。

  翻看六小龄童之前的采访,大家关注的问题相类,六小龄童的回答也千篇一律。他为孙悟空这个角色做出的最大牺牲就是丧失了生活的千万种可能,他可以自豪地说一生只做一件事,可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

  29岁成名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大众的视野里,他渐渐学会在充满揣测、艳羡或质疑的目光中求得生存。正如他学会一套程式化的戏曲动作就可套用在戏曲表演中,他在一次次的采访中生成了一套滴水不漏的话语体系。

  观众印象中的孙悟空是何等生机勃发,它不屈服于任何的权威,它充满了挑战性与可能性,可是现实中的六小龄童,却在各种鼓吹、各种需要其为噱头、为附丽的活动中艰难地消化着他很多年前积攒的荣耀。

  可以想见,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六小龄童还会为推广《西游记》以及猴文化跋涉,他去到印度、去到纽约、去到各种知名高校,他带着一身的“正能量”和人生道理,期待播撒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捡起一颗种子,埋在心里终生受用。

  因为孙悟空,章金莱的人生都停滞或纠缠在这个角色中,在巨大的声名包围中,也可以看到这位老前辈带着他那个时代的正统和认真以及对这个时代的善意不停奔波。

  “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父亲章宗义一语成谶。

    精彩文章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