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作者说的也比较公允,发到聚男给大家思考思考!
随着中国在非洲扩展自己的经济影响和成千上万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当劳工,中国“龙”和非洲“鸵鸟”如何和谐共舞在中国公共政治讨论中越来越引人关注。这个讨论很大程度上是补课,因为自1840年以来一直到20世纪末,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主要是西方,说起“出国”和“留学”总是指到发达国家去,“对外开放”指的更是对西方开放。毛泽东时代中国对第三世界一直是“开放”的,但那时到非洲去,从官方到老百姓一般都称为“援外”,而不是“出国”。“出国”这个词的流行是在80年代,由对西方的开放带动起来的。因此可以说长期以来中国人的“世界观”一直是非常狭隘的,局限于“中国--西方”的两极。但这十多年来,中国对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了解在大众的层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人的世界观正变得立体化。
但正象中国对西方接触越频繁、了解越多,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就越是突出一样,随着中国和非洲关系的深入,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人也有了在非洲生活的经历,中国人的非洲观也有了实质性的变化,过去的那个虽然落后但朴实诚恳的“非洲兄弟”形像早已过时了。正象所谓“愤青”代表了在官方话语之外对西方的极端看法一样,中国民间讨论中不但出现了对非洲的极端言论,而且这种言论有时也以正式文章而不仅仅是随意发泄的形式出现。近两个月来有两篇流传得非常广泛的网文就是一个事例。
两篇值得注意的文章
这两篇文章是“非洲人眼里的中国人”和“为什么中国人在非洲受歧视?”。作者不但是一个在非洲有长期生活和工作经验,事业有成的商人,而且和非洲国家上到政府部长,下到平民百姓都有广泛接触,还是一个多产的国际问题观察家,其作品被阅读和转载的量很大。正因为如此,他文章中表现出的问题就特别值得人们思考。
在“非洲人眼里的中国人”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切身经历列举了非洲人不喜欢中国人或者不理解中国人的九个原因。它们是中国人“吃苦耐劳”,但似乎不懂生活和享受,总是劳作过度,星期天都加班;中国人“清心寡欲”,男人没有女人可以在非洲一呆就是好几年,非洲人甚至怀疑中国人是否都被打过某种针;中国商品价廉质次,非洲人说的“中国制造”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常常因此和当地劳工发生雇用关系上的纠纷;中国人不注意形像,没有文明习惯,抽烟吐痰不看地方;中国人“扰乱市场”,常常用难以想象的超低价格中标,然后为了成本又偷工减料,不顾起码的行业规范;中国人互相不团结,为了商业利益内斗;中国人不信神,没有信仰但又拼命工作,好像赚钱就是人生终结目的;中国人什么都吃,所到之处不但“三光”(即猪光鸡光野味光),而且去吃被当地宗教和风俗严禁食用的动物。作者最后说“要想在非洲取得长远利益,每个到非洲的中国人都要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给非洲人民留下良好印象,让非洲人民欢迎我们。如果连过去曾被人买卖的黑人都瞧不起我们,那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华民族真是无地自容了。”
作者的这九个原因充分回答了为什么很多非洲人不喜欢中国人这个问题,相信中国人读了都很会心,其结论也是公允的。这篇文章出现于5月22日作者的博客,其英文稿发表于“环球时报”6月16日的英文版。但就在这篇文章发表前约两周,同一位作者在他的博客发表了另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人在非洲受歧视”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但没有象上一篇那样被公开刊物发表,而且点击该作者博客,网络已经无法显示这篇文章,但在其他网址仍可读到被大量转载的该文。按理说这篇“为什么中国人在非洲受歧视”问世在先,其内容应该可以包含“非洲人眼里的中国人”,那么为什么还要发表一篇同一主题的文章呢?
把“非洲人眼里的中国人”和“为什么中国人在非洲受歧视”两篇文章作对比,人们很难相信它们出自同一个作者。如果说前者是清醒理性客观公正平等地谈论非洲人和中国人,那么后者却不但充斥着对黑人作为一个整体的鄙视和指责,甚至是种族主义的言论。文章的英文标题实际是“IsAfricaworthytobeaided?”,即“非洲值得我们援助吗?”把文章的英文标题和中文标题放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对非洲援助了这么多,但非洲人却如此歧视中国人,所以非洲值不值得我们援助是一个问题。
文章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头:“非洲的华侨以及那些在非洲工作、旅行的中国人,他们一定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连老黑都瞧不起中国人?中国援助非洲这么多,他们还欺负中国人,这是不是肉包子打狗?”文章回顾从毛时代到今天中国对非洲“无私的”援助,再列举了中国人在非洲经商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刁难和勒索,最后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
中国人为什么在非洲受气?我想,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对他们殖民。我在非洲工作几年了,发现非洲对法国人、对英国人格外崇敬。黑人过去被白人像牲口一样买卖,后来,这些白人又教会了黑人法语和英语,所以,黑人一直把白人当作主子。黑人争取独立,那只是政客玩弄的把戏,这些政客与酋长别无二致,就是为了控制一块领土,支配一群人。现在非洲国家都独立了,可它们仍然内战不断,就是一些政客和军阀在争权夺利。
世界大千民族似乎都是这样,它崇敬强者,鄙视弱者。这和驯马一样,你厉害,驯服了马,马才顺从你,任你摆布。你软弱,驯不服它,它就不让你骑,不让你摸,会对你尥蹶子。二战期间,虽然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把日本打败了,给日本放了两颗原子弹,可日本人就是佩服美国人,对美国人必恭必敬。过去八国联军打我们,后来日本人欺凌我们,可一些中国人就是把洋人当祖宗。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被抢被杀,警察不着急,认为无关紧要。如果是个洋人在中国被抢被杀,那时的官员才真是“公仆”呢,惟恐洋人怪罪,鞍前马后地忙得不亦乐乎。为什么?因为历史上洋人打服过中国,中国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非洲国家重白人轻华人,也是这样的道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白人把他们打怕了。他们本来是裸体生活的,白人来了后,硬是给他们套上衣服,说裸体刺激了他们是视觉。他们本来是用自己的‘鸟语’沟通的,白人来后,硬是掰著他们的舌头强迫他们学英语、学法语,说这样黑人才能伺候好白人。他们本来是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的,白人来了后,强迫他们念起了《圣经》,说耶稣才是唯一的真神。所以,黑人就把白人当作地球的主宰,好像白人统治他们、讲白人的语言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到底是谁歧视谁?
我想,这位作者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这两篇天差地别的文章,会不会是意识到“为什么中国人在非洲受歧视”一文的极端观点在网上广为流传造成了过失,要用“非洲人眼中的中国人”来弥补,为此还要把后者用英文发表到“环球时报”上?在第二篇文章中,作者一开始就说“在被白人统治一二百年的非洲黑人早已熟悉了白人的习性,但他们对中国人这个迟到的经济探险者还很陌生,他们看待我们,就像我们看待他们一样,从神秘、好奇开始,经过猜测、观察、实证,最后形成了一种观念。”注意,这里不过是“观念”,“歧视”和“偏见”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他们殖民”了。那些狗和马和“鸟语”的文字也统统不见了。接着,正如上文所引,作者列举了九个非洲人对中国人不理解不满意的原因,把为什么非洲人对中国人有成见这个问题解释得一清二楚。不但如此,作者还强调,实际上在很多方面,非洲比中国文明得多:他们的法制意识强(这一点也是“西方殖民主义”的遗产?),办事都要有法律凭据;他们穿着更正式更礼貌;他们爱惜公共场所的卫生。这些都说明中国人在非洲的表现--而不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是非洲人对中国人没有好感的原因。
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一个能够对同一个重大问题给你两个完全不同答案的人。那么作为读者,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我想,这位作者在两篇文章中所举的事例都是真的:非洲是一个欠发达地区,中国人在那里做事要比在欧美难,更容易有挫折感,相当一部分非洲人确实歧视和欺负中国人,更不用说那些贪官军阀和部落的地头蛇了。在这方面这位作者本人的经历是无可置疑的,他的感受也是值得同情的,如果在私下发发牢骚,用词过分是可以理解的。在另一方面,根据这位作者,中国人在非洲的整体表现也确实让人难以恭维,更不用说尊敬了。如果把这两方面的经验事实结合起来就是对“为什么中国人在非洲受歧视”这个问题的一个完整的答案。但不幸的是,作者要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历史和理论的高度,总结出一个更为抽象的原因,不但把整个非洲民族都包括进去,从而夸大非洲人的问题,不提中国人的缺陷,结果暴露了自己对非洲和非洲人的深刻偏见。我想,在一定程度上,这位作者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在缺乏基本的人文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中国人的问题:他们并不缺乏对于具体事物和事件的概括才能和深刻洞见,但一旦上升到抽象的理论层次,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和“人”有关的基本的价值判断问题时,党化教育所带来的缺陷常常使得他们得出令人目瞪口呆的结论。
把中国人在非洲的遭遇不但笼统地归结为是歧视,而歧视的原因又是没有受中国人的殖民,还把非洲人从整体上贬低到动物的程度,说他们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没有文化没有语言不穿衣服,这不但不符合历史,甚至可以说是种族主义的言论。至于把非洲独立的斗争归结为是“政客的把戏”,这是完全无视近代史上非洲民族对人类争取尊严和自由事业的贡献。不错,非洲大陆作为整体,至今仍然是政府治理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但这和当年争取独立的斗争的正义性无关。文章的作者引用了19世纪喀麦隆两个酋长写信给英国女王,要求英国人来统治自己的事例,以此来说明非洲人在欧洲人面前的奴性。但我们都知道,在20世纪50-60年代,恩克鲁玛、卢蒙巴、肯雅塔、尼雷尔和后来的曼德拉这些非洲领袖(尽管他们也还有本身的问题)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拒绝不但在非洲,而且在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构成了今天自由和人权这些普世价值话语的一部分,应该说是他们而不是那两个酋长更能代表今天的非洲。把这样一场斗争简化为“政客的把戏”在伦理上超出了对历史反思的范围。
有意思的是,在重点批评中国人的“非洲人眼中的中国人”这篇文章的网页上,也许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效果,作者放了很多他和非洲人亲密相处的照片。我相信照片上那些情景和情感都是真实可信的,作者确实在非洲有大量的朋友,他对非洲确实有第一手的了解,他对很多非洲人也确实有真诚的友谊和沟通。那么,这种生活经历和他另外一篇文章中的那些言论相矛盾吗?一点也不。英国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作家吉卜林(RudyardKipling)写了一首举世闻名的诗,叫作“白人的负担”,以白人有道德和历史的责任去“教化”非白人民族为由劝说美国把菲律宾变成自己的殖民地(美国当时打败了西班牙,从后者手中夺取了菲律宾,但对是把菲律宾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还是让它根据美国自己的建国原则让它独立犹豫不决)。吉卜林由此成为西方优越论和种族主义的象征。但吉卜林并不是一个家居伦敦的殖民主义思想家。他出生于英属印度,在那里长大,对印度文化和社会非常了解,也有很多私人性质的印度朋友,但这种了解和关系并不妨碍、反而加深了他对印度的种族主义看法。事实上,很多西方殖民者都是如此:和非西方人的朝夕相处和深刻了解使他们认为自己在种族问题上更有发言权。
究竟谁该感谢谁?
长期以来,“中国援助了非洲”成为很多中国人对中非关系的一个基本看法甚至常识,所以这位作者有“非洲值得我们援助吗?”的疑问并不奇怪,他第一篇文章上还为此附了几张中国在非洲援建项目的照片。
中国长期以来援助了非洲,这是事实,但这决不是说非洲就欠中国的。在毛泽东年代,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但帮助了中国摆脱国际上的孤立处境,满足了毛泽东当第三世界龙头老大的虚荣心,更使得北京取代了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这个席位加上常任理事国的特权,其政治意义和国际能量是金钱无法估量的。北京进入联合国是在1972年,当时文革正使得北京处于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候,这个意外收获不但有国际意义,而且也有助于这个政权的对内合法性。仅这一点,北京就收回了它在非洲的“投资”。中国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间,对非洲的关系没有长足进展,这是因为中国过于注重和西方的关系。1989年后,中国和西方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非洲重新在中南海的外交政策上占据重要地位,北京对非洲的援助换来了非洲国家在人权、西藏、台湾和奥运会这些重大问题上的支持。这种支持的对错不论,站在非洲国家的立场上,这就是他们对北京援助的回报。他们不欠北京的。经济上的援助可以用金钱算清,但政治上的回报是金钱算不出的,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能够在国际道义形像有严重问题时用金钱换来国际地位,应该说是一笔非常划得来的买卖。
因此,所谓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本来就是一项国际战略和政治投资,其收获在经济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非洲人对中国的“不感恩”,没有任何奇怪,因为他们已经在政治上报答你了,而且很多这样的报答都是在联合国或者其他国际组织投票前明码开价的,更不用说和台湾之间的外交关系争夺战了。
今天中国还在援助非洲,除去国际政治考虑,这首先应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义务,就像西方国家和日本对非洲有相同的义务一样。其次,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依赖于非洲的市场和矿源来解决自己的就业、能源和其他原材料问题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尽管对非洲有一肚子怨言但仍然在非洲打拼的原因。今天中非经济关系已经不是什么援助与被援助的关系,而是中国的“崛起”离不开非洲的市场、能源和原材料。所谓“中国应该援助非洲吗?”这样的问题不但完全模糊了今天中非经济关系的实质,而且是对非洲的不公正。
写到这里,应该回到那两篇文章的作者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连老黑都瞧不起中国人”,难道“连过去被人买卖的黑人都瞧不起”中国人了吗?放下它包含的对黑人的歧视不论,这个问题确实问得好。作为个人,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受到的对待实在和那个“崛起的大国”不相称,甚至在落后的非洲都如此。这里的原因不在于中国不是一个强国,而在于这个作者提出的那些和中国人的特点和素质有关的具体原因。不过除此之外我想还有很多政治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代表”中国人的中国政府有道德原则吗,还是只讲政治利益和利害关系?如果它讲道德原则,在毛泽东时代就不会昨天还在支持游击队反独裁者,今天就把那些独裁者请进中南海待之上宾,因为北京做不成世界革命领袖想进联合国了,要这些政权的票。如果它讲道德原则,就不会不管什么政权,都和台湾争着去用钱买外交关系,而且明明知道过几年还得花钱加码再买一次。如果它讲道德原则,就不会宣称和非洲发展“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经济关系。这种“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关系可能适用于其他任何地方,但在一个军事独裁、贪污腐败、种族冲突和族群暴力成堆的地方,宣称“不附加任何条件”就是没有原则,就是惟利是图。
这样的国家,国际上不会没有需求,不会没有市场,但要尊严,要别人真心给面子,很难。这样一条“龙”,是很难让非洲的“鸵鸟”长期和谐共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