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帝国》之《纵横》的开播发布会上,喻恩泰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希望我的名字消失在角色背后—张仪能被大家记住,至于是喻恩泰演的这点,我觉得大家不用在意。”喻恩泰演的是《大秦帝国》之《纵横》中戏份最重的三大人物之一 —张仪,这个史书中魏国贵族后裔,鬼谷子的学生,两度为秦相,两度为魏相,在历史中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极大影响。但在喻恩泰眼中,张仪的核心,更该是以一个普通人为起点进行刻画:“我觉得我的张仪,他是纵横家是梦想家,也是真实的普通人,是心怀梦想之后的一个普通人。”陕西之行和“张仪”相遇喻恩泰回忆,自己最初拿到《大秦帝国》的剧本,只有一个感觉:“这回我是要和历史真实交锋了。”所以,他寻遍了关于这段历史的书籍资料—读完了剧本又去读《史记》,还特意去找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相对照的版本,随身带着,当作功课日日随时看。但大量的阅读并没有让“张仪”的形象在喻恩泰心中明晰起来,他反而更加茫然:“司马迁当然是很权威的,但让我意外的是,《史记》里面的张仪和我们剧本里的张仪真的不是一回事。”喻恩泰发现,《史记》里讲合纵连横,有张仪也有苏秦,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之间也发生了很多关联。此外,在不少人描述中,作为战国“名嘴”的张仪是个满嘴没实话,形象并不是那么堂皇光辉的人物,“但这部《大秦帝国》里只有张仪,他尽其一生致力于自己的纵横大业,仿佛有用不尽的激情昂扬,内心却总有几分孤寒”。
不久之后的一次陕西之行,帮助纠结中的喻恩泰找到了自己心中的 “张仪”。 “飞机在咸阳机场跑道降落的瞬间,我觉得好像跟张仪碰上了—西安机场就挨着古咸阳,从空中看下去,似乎有一种穿越感,城市外缘还找得到那种苍劲亘古的地貌。”当晚,喻恩泰在咸阳停了一晚,他想寻找一些古咸阳的遗迹建筑,却发现在2700多年的历史烟云中,咸阳早已成为一座全新的城市。虽然有些失望,但在路边吃烤羊肉串时,喻恩泰看着灯火阑珊下的满街人流,突然觉得自己想明白了:“就像这座千年古都,至今却见不到什么历史痕迹,但这不代表历史没有发生过。张仪可以是一个虚构的符号,又可以是非常丰富的实体,对我这个演员来说,有意义的是以我现代人的身心重新对待、重新发掘张仪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性。”想到这里,喻恩泰之前所有的犹豫和矛盾迎刃而解:“我不再规定自己朝着谁的方向演他,然后把所有心里装着脑里想着的古装戏的影子全部抹杀掉,我开始重新思考,想想几千年前在那里有这么一个小伙子的话,他是在怎样地生活着。”忘记《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除了开机发布会上提醒大家“请忘记喻恩泰”,喻恩泰在最近几次受访时,也总是“得意”地让大家关注《大秦帝国》之《纵横》的海报:“如果不看上面印着的角色饰演者名字,你们根本一下子认不出来其中有我。”说这句话时,他的言语充满自豪—从开机到开播,喻恩泰一直努力让人们忘记他曾经演过的《武林外传》里“吕轻侯”的样子,甚至不光不能像吕秀才,连喻恩泰自己都不能像。
制片方告诉记者,定妆时,化妆师本来给喻恩泰的造型是传统意义上,影视剧中常见的谋臣扮相—面目清秀,羽扇纶巾,须髯飘飘,书生气十足。但试来试去,喻恩泰和导演丁黑都觉得,那不是张仪,演员定妆造型因此一改再改。昨日说及此,喻恩泰表示,因为自己和丁黑导演都觉得,张仪很特殊,不能往任何古代政治家身上靠:“他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张居正,如果苏秦在第三部出现,张仪也必须和他有个明显的区分。张仪只有一个,他的特立独行,需要用一种让所有人有些意外的造型来体现。”最终,出现在观众眼前的“张仪”是个敦厚,挺着大脸盘子,皮肤有些黝黑的男子,就连服装也是那种很厚实的带着夹袄的宽袍大袖—这样的妆容服饰,让喻恩泰看着比“吕秀才”时期粗壮不少。有观众对这样一个“谋者”形象有些疑问,但喻恩泰自己却非常满意:“张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谋臣,他常年奔波迁徙于各国之间,当年的交通环境又那么差,怎么可能总是白衣飘飘,瘦弱肤白?他是一名冒险家、纵横家,这个人物身上有着果断坚决的判断力,也无时不散发着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