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板”回来了,却一晃变成了80多岁的“老克勒”。时隔十多年之后,喜爱沪语情景剧的观众将又一次在荧屏上看到著名海派笑星王汝刚的身影。他将出现在7月6日上海电视剧频道开播的百集沪语海派情景喜剧《老洋房的笑故事》中,与毛猛达等滑稽大腕荧屏过招。谈及新作,要求甚高的王汝刚表示,希望能通过沪语情景剧实现滑稽戏的传承和沪语的推广,“从目前拍摄的情况看,有一部分是我‘非常满意’的,但要做到‘非常’很难。我相信,如果一部沪语情景剧真的能做到内容好、表演到位,不怕年轻人不看,因为所有人都会自发地向你推荐”。化身“老克勒”难倒道具组“我现在60出头了,大家看得出来吗?我看起来像30多岁,但在戏里我是个80多岁的老伯伯!”已经十多年未曾出现在沪语情景剧中的王汝刚,此次选择以《老洋房的笑故事》回归,并化身年过八旬的老克勒“白贝”。王汝刚说,之所以接演该剧,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被“老洋房”的设定给吸引住了,自己为此还做了不少调研。“一般情景喜剧都比较鸡毛蒜皮,但洋房是高于石库门的建筑群,这里的人文化层次高、故事丰富。在改革几十年间,洋房里变化的故事何其多,我们一个个编出来让大家评评。”拍摄前,这位滑稽戏大师还四处采访,找寻活生生的案例,“我们采访了房地产管理部门,得到很多真实的资料,比如像我这样退休才回到上海的人,怎么证明我对房子的权属?我甚至还去了旧货市场——因为在那里能找到老照片、老地契,好东西特别多!”
此外,对细节颇为较真的王汝刚也给道具组出了不少难题,“细节很重要,我演老人,外形上不能出差错——手和脖颈是很能反映真实年龄的,所以我要求要有丝绸的围巾、手套。我还要他们去找解放初期的服装样式,不是简单的中山装、衬衣,而要看看时髦少爷的穿着习惯,他们穿美国货、用烟斗,可能连用的器皿都不一样,都要下功夫”。制作好不怕年轻人不爱看从当年影响力空前的《老娘舅》开山,沪语情景剧已经走过近20年的时间,如何维持生命力、吸引年轻人也成为滑稽界和电视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但在王汝刚看来,与其刻意迎合年轻观众,不如先把内容和表演做到位。“如果要吸引青年朋友,我可能不会写老洋房,而会找其他的题材,我肚子里的故事还有很多,写‘女生宿舍的男校工’不就很年轻吗?”他表示,如今观众选择面很广,要吸引他们全靠制作,“就算你对滑稽戏和情景剧不太有兴趣,但如果你所有的朋友和邻居都在谈论,你至少会看一两次,不然就说明我们做得不够精。”或许是为了在表演上“加码”,此次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倾巢而出,老中青三代都参与了《老洋房的笑故事》,从未在电视荧屏上过招的王汝刚和毛猛达也实现了破天荒的联手。“有的观众喜欢我的含蓄,有的喜欢毛猛达的活泼,我觉得不同角色、不同演法都能让观众接受,都能得到笑声。以前我在《明媒争娶》里演的媒婆是那种滔滔不绝的类型,死人都能说成活的,这次我恰恰要演一个智慧的老人,不讲则已,一讲就字字珠玑。”有趣的是,刚刚开始拍摄时,导演还认为王汝刚的表现不够火爆。“我能活泼也能含蓄,但要跟着角色来。‘白贝’是个在劳改农场呆了一辈子的人,不能一开始就火爆,生活对他是有磨练的,必须要含着来。”
下半年要亲自教小囡学沪语舞台、电视、社会活动……尽管已年过六旬,但王汝刚感叹从不得闲,最大乐趣就是培养学生,“我主要的精力还是带学生,我现在有8个徒弟,他们的演出我也很关注,每年还要集中给他们上大课”。平时有空,他还会给弟子“开小灶”,比如看了几集《舒悦噶讪胡》,他就会打电话给舒悦分享心得,“我和他说哪些东西比较好,哪些要更正”。在王汝刚看来,如今弟子们虽然已有一定知名度,但距离真正挑大梁还有一段距离。“少年戏子老郎中,演员越年轻越好。其实我们也想退下来,像这次《老洋房》就不是每一集都有我,因为我们主要起的是‘传帮带’的作用。”事实上,这两年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初见成效,包括评奖等方面都对青年演员有倾斜政策,“观众认识你很容易,记住你就很难。所以大家说看来看去老面孔,的确我们还没到交班的时候。在我眼里,我的学生都已经成熟了,但‘花’还没有开得很鲜艳,还没能够独当一面。”而在表演之余,一直致力于推广沪语的王汝刚,也希望能成为更多人的“沪语老师”。“这几年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就是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有时候因为小囡不说沪语,连老人家跟他们对话时都是普通话。”他更透露,下半年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还有望开办专门的沪语学习班,“我也会是老师,教大家说说上海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