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吉如:她与青奥共成长
许吉如,一个与奥运结缘、伴随着南京青奥一起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南京青奥的舞台上她挥洒自己的汗水,也展现着自己的风采,南京青奥成为她人生一段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
1998至2004年,她就读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在这所以素质教育闻名的小学,她懵懂地体会着“不仅对学生的六年负责,更对学生的六十年负责”。那时的她,并不知道在十几年后,长她数十届的游小校友陈维亚导演成为了北京奥运闭幕式和南京亚青会的开闭幕式总导演;她更没有想到,自己也与校友一起,成为了南京青奥的一份子。
2004年,她进入南京外国语学校就读。南外成立于1963年,在那个中国亟须外语人才的年代,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在全国设立包括南外在内的六所外国语学校。南外首屈一指的外语教育、全面培养以及“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校训浸透着她的中学六年,也影响着她之后的发展。
2008:奥运年获全国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年,她首次与奥运结缘。
15岁的她,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代表江苏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作为全国受众最广、关注度最高的电视英语大赛,希望英语在2008年牵手北京奥组委,旨在挑选出能够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青少年。那一年的比赛内容都与奥运息息相关,演讲题是“她的2008”,辩论题有关于奥运场馆建设,自由讨论题是奥运代表团成员的安置,户外实践侧重于考验团队协作,冠军争夺赛的pk题是奥运比赛项目设置与青少年运动习惯的培养??最终,她为家乡南京捧回这项赛事的首个全国冠军,也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3年后,央视希望英语赛事来到南京,携手南京青奥组委会,担任发布会主持人的她戏称“是她的两个家走到了一起。”
2009:申青奥形象大使,温哥华申奥
2009年冬天,她17岁,担任南外学生会主席,也是在那个年份,南京宣布申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10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中学生中选拔南京申办青奥会形象大使。经过简历、面试等层层筛选,她幸运地成为两名申青奥大使之一,并随后作为唯一的南京青少年加入南京申奥代表团。申青奥大使的职责既包括向国际奥委会官员游说、宣传南京申青奥,带去南京的期盼,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更要向南京市民介绍南京申青奥进程,弘扬奥运精神,积极调动全市力量,传播健康生活、追求卓越、对外交流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南京或是温哥华,面对南京人或各国奥委会委员,她所努力的,都是在中国南京和奥林匹克事业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奥委会看到她们的诚意,让她们感受到奥运的魅力。在温哥华申奥的日日夜夜,她在每一位随团老师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中第一次亲身感受着奥林匹克精神——追求卓越不一定局限于赛道、球场、游泳馆,在人生的每个岗位、每个角色上,全情投入,永不放弃,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四年后,当她将这段特殊的经历写入中美富布赖特硕士奖学金的申请文书中时,她才意识到,申青奥大使这个身份从此奠定了她对公共服务与国际事务的热情。富布赖特项目成立于1943年,由美国国会拨款,从世界各地选拔优秀的青年学者赴美学习,促进文化交流,构建大同世界。而当她幸运地成为全国5名获此奖学金的应届生之后,美国方面面试官饶有兴趣地对她说:“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年轻就能如此深入参与奥运的学生,你很幸运,也一定很努力。祝南京青奥好运,也祝你永远能从事你所钟爱的奥林匹克事业。”
2010:罗格主席南京之行讲解员
带着申办青奥会的经历与学校老师的关心、教导,她成为清华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首个试点学生,经笔试、面试,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法学院,成为2010级本科生。就在她启程前往大学报到前夕,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于2010年8月来到南京,视察南京青奥会的筹备工作,而她将担任罗格先生的随行讲解员及其演讲活动的主持人。“罗格先生您好!很高兴再次见到您。之前在温哥华,她只能远远地看着奥委会全会讲台上的您,今天很荣幸能与您近距离接触。”她用英、法双语(法语为罗格先生母语)向罗格先生问好,他幽默地说,“她也非常期待接下来你的向导!”陪同罗格先生、波波夫先生、霍震霆先生等其他奥委会官员参观她的母校南外,并与他们分享与青奥相关的、就发生在她身边同龄人的小故事,她感到很幸福。罗格先生离开时询问她,“马上你就是大学生了,以后有想过要做什么吗?”她答道,“她想像您一样,成为一名国际奥运人,把17岁的青奥情缘进行到底。”
2011:伦敦和檀香山的青奥继续之旅
带着罗格先生的祝福,她于2010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刚入学,一项赛事引起了她的注意——中国日报社携手深圳大运会举办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并为伦敦国际英语演讲比赛选拔中国选手。青奥的经历给了她迎接挑战的勇气,更让她对一切与青奥、与运动和结交国际友谊相关的活动充满热情。最终她在深圳捧得全国冠军,并代表中国赴伦敦参赛。从城市申奥大使变为中国参赛选手,讲故事、展风采、交朋友的思路却一脉相承——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东方的故事,用南京的笑容感染世界的心。她配合演讲主题,在伦敦的演讲台上阐述“谣言止于智者”这一东方智慧,击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本土选手,从来自49个国家的8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总决赛六名选手之一。外交部现新闻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的秦刚先生专程赶到比赛现场,观看了她的比赛。他告诉她,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谣言止于智者”也是国家处理一些国际争端、误会时的法则,“她想你们南京筹备青奥会也会遇到类似的挑战。”秦司长鼓励她学好法律专业知识,结合外语特长,将来投身祖国的外交事业,在详细询问她的申青奥经历与未来想投身奥林匹克事业的理想后,他语重心长地说,“体育外交是公共外交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部分,像奥林匹克激发人类共鸣的活动更是绝无仅有。你起步早,积累多,她看好你,今天的比赛,你就是她心中的冠军!”
秦司长的话让她深感,奥林匹克是一项永久的事业,申青奥大使是一份持续的责任;她的温哥华申奥之旅虽已结束,但宣传推广南京青奥会、服务建设家乡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去实现。2011年8月,她荣获亚太经合组织(APEC)“未来之声”选拔赛中国区冠军;按照规定,冠军将代表中国大学生,随胡锦涛主席代表团出访亚太经合组织第1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暨CEO峰会,那年的峰会举办地定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得知这个消息,她一下就想到了南京青奥会,如果能有一个汇集各国政、商、学、媒体界领军人物及优秀青年代表的场合,那对青奥的宣传必将事半功倍,更何况泛太平洋地区各经济体之间一衣带水,任何形式的合作都会为城市、地区发展提供便利。她立刻与青奥组委会新闻宣传部的领导老师取得联系,陈述自己的构想。老师们非常支持她的想法,为她准备了小旗、徽章等各类宣传品、纪念品,供她从北京带往檀香山。申青奥大使的身份和这些异彩纷呈的物品,让21个经济体的参会代表都对南京充满了兴趣。她邀请各国青年用他们的母语在小旗上签下对青奥的祝福,而她的“游说”人群包括夏威夷州州长,檀香山市市长,新加坡(首届夏季青奥会举办地)的APEC官员,摩根大通、宝洁等商界高管,以及像朱镕基前总理之子朱云来先生这样曾在南京求学的金融界领军人物,他们也应邀在小旗上留下了自己的寄语。十天的峰会结束后,她带着三十余面写满各国各界人士祝福的小旗回到南京,与南京的中学生交流她的这段经历,这些小旗随后也陈列在南京的青奥博物馆。
2012至今:哈佛归来,回到青奥的家
近三年的青奥经历极大地提高了她的能力,开阔着她的眼界。凭借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的出色表现,她作为本科生破例获得了通常只颁发给教师员工的“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暨港澳台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清华大学陈吉宁校长在她主持的一次活动后找到她,询问她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并主动提出建议她前往英美知名大学交换学习。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帮助下,她于2013年2月至12月期间,成为清华首个公派哈佛大学交换的本科生。这一年,距离她首次与北京奥运结缘已是5年,距离她前往温哥华申奥已有3年,距离南京青奥会的举办只剩1年——一年一年,她在成长,她的家乡,她们的青奥,都在成长。
如今的她是一名大四学生,刚刚获得2013-14年度中美富布赖特硕士奖学金,将于毕业后前往美国攻读公共政策、国际关系方面的硕士学位,目前在青奥组委会的新闻宣传部协助老师们处理工作,继续着自己的青奥情缘。回顾自己的大学时光,在檀香山和伦敦的演讲,在温哥华的申奥,为罗格先生进行的讲解,再早一些追溯到奥运年获得的全国冠军,就读的中学、小学,那个一直以来以语言为载体,在国际交往和沟通中学会尊重、结交友谊的自己,那个抓住每一个机会挑战自她、展示风采、服务奥运的自己,那个因为青奥,因为家乡南京而更加丰富、勇敢的自己。从小学开始的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到后来的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南京申办青奥会先进个人,她终于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奥林匹克,最激动人心的奔跑融在她们每个人的生命里,做最好的自己,为了最好的家乡和青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