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http://www.j9p.com
来源:剧情狗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开篇的这句话,即使是没读过这本书的人,大抵也有所耳闻。但只有读过书之后,才会意识到,这句话指向的不仅是时代的双面性,也是宏观意义上的矛盾,甚至是哲学层面的二律背反。
双城记故事背景
刚看完《奇葩说》第四季的最后一集,四届奇葩之王VS.四位导师。罗振宇在演讲时提到:
“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
虽然一直对罗胖无感,但对这个观点,我很赞同(不过是部分赞同,容后细说)——成长不是变好,也不是变坏,而是变得更复杂。
这是因为,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我们所经历的人生,本质就是如此的复杂。许多看似截然相反的属性,交织在一起。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对与错,常常在某一事物上同时、矛盾地出现。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传世,往往在于它们不惮于回避复杂性,并能以高超的技巧,不遗余力地把这些真实的复杂性精确地展现出来。
《双城记》的故事大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当时的法国社会,贫富悬殊,富人奢靡淫乱,穷人食不果腹;阶层对立严重,富人作威作福,穷人贱如猪狗;法治崩坏,富人无法无天,欺凌妇女,草菅人命,穷人无处伸冤,法律形同虚设。
贵族阶层对于底层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终于激起了反抗。革命爆发,复仇的滔天怒火向贵族们狂卷而去。
“为了自由的名义!打破旧秩序,建立新法国!”——这听上去应该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怎么会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呢?
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狄更斯做的是同样的事情,他掀开了大革命那看似光鲜的袍,露出了里面隐藏着的触目惊心的脓包和伤口。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屠龙少年的故事。
村旁有座山,山里有条恶龙,常吃人。每隔三年,村子会选出最勇敢的少年上山屠龙,一百年过去了,没有一个少年回来过。直到某一年,有位天才少年出世,武力高强,胆魄超人,上山与恶龙拼死搏斗,三天三夜后,终于杀死了恶龙。筋疲力尽的少年坐在恶龙的尸体上,朝恶龙洞里看去,目之所及,尽是闪耀着魅惑光芒的金银财宝。少年目瞪口呆,心神荡漾。慢慢地,恶龙的鳞甲、利爪逐渐在少年身上浮现……三年后,又一个少年上山屠龙……
当年读到这个故事时,满心绝望。
恶不可怕,可怕的是善战胜了恶,同时也成为了恶。
《双城记》里,成功地攻占了巴士底狱的革命者们,用胜利的狂热,“以自由之名”,亲手创造出了弥漫着血与火的人间地狱。
双城记中的跨越
对于复杂性,虽然《双城记》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提供了一种趣向,让我们看到了跨越复杂的希望。
这个趣向,在第三部《暴风雨的踪迹》里,以疾风骤雨的方式,摄人心魄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如果要给这个趣向一个概括性的说法,那就是:“升维”。
与《三体》里的“降维攻击”相对应的,当我们把一个复杂的、矛盾的问题,提升到一个更高维度来看时,会发现原本的复杂度,突然就消失了。
比如在一张纸上画一个迷宫,对于生活在这张纸上的二维生物来说,复杂得难以想象,到处碰壁到绝望,也不一定能找到出口。但对于我们三维生物来说,可能只需要扫个几眼,就能理清迷宫的脉络。
比如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政治角力、民族冲突,如果有朝一日突然面临外星人的威胁,那这些人类内部矛盾,都将不值一提。
再比如许多的普通人,平日里常与他人争执,为琐事烦恼,在柴米油盐上的斤斤计较。一旦生了重病,立马会感慨,原来自己以前的纠结,都是庸人自扰。
类似的,《双城记》里血流成河的大革命,纠缠不清的善与恶,复仇和宽恕之间的矛盾挣扎,在结尾的“升维”情节里,骤然变得琐碎而渺小。
情节的主人公,是在全书中篇幅并不算最大,但分量最重的人物:卡顿。
这是一个迷茫而颓废的人。他英俊潇洒,却孑然一身;他才华横溢,却不思进取。他找不到在世上生活的意义,在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里,“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冤枉就是忘掉自己属于这个世界。”他听天由命,任凭时光在年复一年的虚度中,消耗殆尽。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成为了大革命的血腥、复仇的恐怖、人性扭曲的漫天黑暗中,穿透一切、照耀一切的惊艳圣光。
他人只道卡顿的颓废,是自甘堕落;何尝能理解到,他只是看透了人生“轮回”的虚无本质。如《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三章上帝对亚当说的那样:“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既然来往人世都是尘土,那一生的挣扎,又有何意义。
卡顿在人生最后的阶段,“看着一个漩涡漫无目的地转了又转,直到最后被水流吞没,一起带向大海。”——他感慨道:“像我一样。”
他穷尽一生体验着“漫无目的”的状态,在“无意义”的泥沼中徘徊挣扎,他不仅不像世人所想的那般轻浮,反而要比大多数人更为深刻。
或许他临终前所收获的礼物,正是他人生中这段漫长的深刻而痛苦的经验所赐。这是一份值得用生命去换的礼物。全书的最后一段话写到:
“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极端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极端安宁的休息。”
这份礼物,就是爱。
大人和小孩之间的利弊
东野圭吾曾在《嫌疑犯X的献身》中写到:
“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
卡顿的爱,比《嫌疑犯X的献身》里的石神更让人肃然起敬。石神的爱,纯粹、坚定、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但他毕竟让无辜的人成为了这份爱的牺牲品。
卡顿的爱,是如此的纯净,毫无私心,一尘不染,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每个人身上的复杂所附着的龌龊的污迹。同时,举重若轻地告诉我们:
爱,总是比恨有力得多。
个人认为,“成长是变得复杂”的意义,在于后者。可在现实中,很多自诩成长了的人,都在前者的竖井里沾沾自喜。
比如鸡汤作者们常说的这句话:
“小孩子才分好坏,成年人只看利弊。”
将“利弊”凌驾于“好坏”之上,自以为看透了成年人世界的复杂,其实只是领悟了所有动物都知晓的“丛林法则”。对动物而言,道德层面的好与坏的判断,从来都没有价值,追求的唯有生存的利弊而已。
所以,这句话其实可以替换成:
“人类才分好坏,动物只看利弊。”
如果成年人只看利弊,那《双城记》里的查尔斯·达内就不会抛下妻女,去危险的巴黎为加贝尔作证,从而引发之后的一系列悲剧;马奈特医生就不会放下自己多年前刻骨的仇恨,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女儿的爱侣;卡顿也绝不会为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不顾利弊的行为,在动物看来简直不可理喻。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之所以能区别于动物,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人类能进行形而上层面的哲学思考,比如我从哪里来,世界有什么意义。二是人类会自发地进行道德审视。人的本能和动物一样,会趋利避害。道德起到的,是约束本能的作用,从而让“好”和“坏”的价值判断,比利弊的判断具有更高的优先级。
讽刺的是,如今有人把人类好不容易进化出来的优势抛在一边,反倒把“只看利弊”当成了处世箴言到处宣扬,每每读到,不胜唏嘘。
成长,变得复杂,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但变得复杂以后,我们有需要再往前迈一步,跨越复杂,寻找更高维度的意义。
链接:http://www.j9p.com
来源:剧情狗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