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曹操将由汉中撤军,但犹豫不决,而杨修由曹操的教令鸡肋一词,便猜知曹操心事,使曹操大为恼恨。
二是杨修为曹植预作答记,皆中曹操之意,后知其情,更加忌恨。
三是由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虑为后患,于是借故把他杀了。曹操当年曾欲借袁术这个社会关系问题杀杨彪而未得逞,怀恨在心,十几年后仍以这个问题将其子杨修杀害。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却有另外的说法:当初,杨修和丁仪兄弟策划立曹植为魏太子,曹丕对此很担忧,把朝歌长吴质藏在旧竹箱中,用车接进府中,请他帮自己出谋划策。杨修将此事告诉曹操。曹丕感到恐惧,告诉了吴质。吴质说:没有关系。第二天,又用竹箱载绢进入曹丕的宅邸。杨修又报告了曹操。曹操派人进行检查,里面却没有人。曹操因此对杨修等人产生怀疑。后来曹植因为骄纵而被曹操疏远,但曹植却不停地主动和杨修联系,杨修也不敢和他断绝往来。每当到曹植那里,杨修都揣度曹操的心事,预先为曹植草拟了十几条答辞,告诉曹植手下的人:魏王的训诲来时,根据他的问话,作出相应的回答。因此,魏操的训诲刚刚送来,曹植的答辞就已送去。曹操对这样迅速的回答觉得很奇怪,经过追问,真相才暴露出来,便公布了杨修多次泄漏魏王训诲,交结诸侯的罪状,把他抓起来杀了。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写到杨修之死,主要是说:杨修在做曹操秘书期间,正在与其兄争太子地位的曹植与他交往甚深,杨修不知不觉地卷入了这场争斗的旋涡之中。
他为曹植出了几个主意,效果很好,可是后来被曹操发现,心中忌恨他,乃收杀之。这和《资治通鉴》写的是差不多意思。除了上面几种说法外,另有几件小事也值得关注。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众人皆不明其意,杨修看了,说:在门上写活,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阔了。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改窄。曹操知道后,口虽称美,心甚忌之。塞北送来一合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岂敢违反?曹操虽嬉笑,而心恶之。曹操老担心别人暗害他,于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你们切勿靠近。一天他睡午觉,被子掉在地上,一位唯恐侍候不周的勤务员马上进房把被子捡起来盖上。曹操从床上跳将起来,一剑把勤务员杀掉,又上床再睡。睡了半天后起床,惊问道:谁杀了我的勤务员?大家告诉他经过,曹操放声大哭,给死者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然后厚葬。大家都认定,曹操确有梦中杀人的病症,只有杨修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
在送葬时,杨修对着死者的灵柩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杨修因此惹恼曹操,被曹操借故杀了头。于是有人说,曹操杀杨修,是他聪明过头,好卖弄才华并且喜欢自作主张。因此,杨修是死于恃才放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杨修的死,是曹操忌才害贤,容不得拂逆自己的人。曹操虽然爱才,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但他容不得拂逆自己的人,又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如崔琰太直,罚为徒隶,跟踪监督,心似不平,遂赐死;许攸、娄圭,虽是曹操的故旧且都立有功劳,只因有轻视曹家的言论,便都杀掉;孔融是名士,但好唱反调,也杀掉;就是佐曹起家的首席谋士荀彧,因对其要当魏公提了点不同意见,便不肯饶过,逼其自杀。《曹瞒传》中说他持法峻刻,诸将有计划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这话说得虽有些过分,但考诸历史,又不得不信。
杨修好卖弄小聪明,揭操之短,曹操当然不会放过他。曹操的手,不可谓不黑(以上均见《世说新语》和《三国志》等书)!这种说法如果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和前面说的就完全不同,杨修之死的责任完全在曹操一边。看来,杨修的死因,是有很多版本的,也很难有统一意见。但说他是专制独裁者刀下的牺牲品,肯定不会错。杨修死时正值四十五岁的壮盛之年。一代人才就这么死了,确实使人非常痛惜。